「火車行格-伊都阿莫伊都丟-唉呦磅空裏呦,磅空兮水啊-伊都丟丟銅阿伊都阿莫伊都丟阿伊都-滴落來。」回到台北後很長的一段時間,還不時想起這首民謠的旋律。
早晨天空晴朗而溫和,將一切日常拋在腦後,和女兒搭上了東行列車,松山、南港,列車沿著蜿蜒的基隆河前行,汐科、汐止、五堵、百福、七堵、八堵、暖暖、四腳亭,通過瑞芳後窗外綠意襲來,我們深入了基隆丘陵,猴硐、三貂嶺、牡丹、雙溪、貢寮,最後終於抵達福隆,下車後先找了地方坐下,悠閒的享用早餐。接著啟程,沿著龜壽谷街接上外隆林街,在一片綠蔭與晨光鳥語中沿著右側的岔路,進入一段寫實卻魔幻的旅途⋯⋯。
為了這個計畫中第一段行程,準備了大量補充用的飲水,沒想到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科技,讓我們租到提供滿滿二小時不需人力的電單車,於是我們依既定行程,卻更輕鬆地沿著舊草嶺環狀線自行車系統,來到由紅磚壘砌,上刻著「制天險」三個大字的舊草嶺隧道口。
舊草嶺隧道是1924年到1985年間銜接貢寮與頭城的鐵路隧道,長度超過二公里,在當時是東南亞最長的鐵路隧道,後來因隧道容量日漸不足,而在旁邊開闢了新的草嶺隧道,於是鐵路改道了,隧道則保留為自行車道,地面上嵌鋪了鐵道意象的枕木,以標示這段歷史。進入隧道後體感溫度驟降,隧道這端雖然幾乎是筆直的,但由於後端的彎道,完全看不見出口。
整個隧道闃無人聲,彷彿只有我們一組旅人,昏黃的燈光閃爍,遠處隱約傳來斷續的樂聲,混合著我忐忑的心跳聲,詭異而超現實的氛圍瀰漫四周,持續了一陣子,慢慢距離聲音源越來越近了,原來隧道牆面懸掛的音箱,播放著「丟丟銅仔」這首傳言中描述舊草嶺隧道的宜蘭民謠,一待聽清楚了,心情便豁然開朗起來,接下去的路程也就輕鬆自在,甚至在最後部分路段行駛間,我們還跟著這旋律哼唱起來。
轉入最後一個彎道,刺眼的陽光就照射了進來,我們順利穿越了隧道,在木棧道上遠眺龜山島,又繞行了石城漁港後,原本計畫沿北濱公路回程,但因安全及天候狀況而決定調整,改由鐫刻著「白雲飛處」的南端重新進入隧道,沿原路返回。中午與妻子會合,三人坐上宜蘭線的區間車,再度啟程,前往另一個都市異質地-「猴硐貓村」。猴硐早期是台灣最主要的煤礦產地,採礦這工作忌諱洞中有水,所以將猴洞改為猴硐,所以在台灣「硐」這個字除了讀作「同」之外,也可與「洞」通用。
這個區域曾一度隨煤礦業沒落,直到2013年才有轉機,當年被CNN選為世界六大以貓為特色的景點,並經過媒體大肆報導後,成為另類的觀光熱區。我個人因為宗教關係,或許也是由於逃避責任的心態,對於貓的興趣不大,但拗不過女兒的要求才有此次輕旅計畫。與其他動物不同,上百貓隻集中出沒的貓村,並沒有什麼強烈的氣味,也不用擔心踩到他們的糞便,地上沒有食物殘跡留存,基本上是清新舒適的。
進入貓村就像是進入「貓男爵」的動畫場景,在這裡可以發現花貓在轉角處趴臥、屋頂上躺著曬太陽的三毛貓、花圃裡黑貓和白貓為爭地盤而弓著背,討拍的小花貓對遊客撒嬌,窗台上、草叢中、小階梯,到處一轉頭、一回身,就會發現有不同花色、不同身材、不同性格的小型肉食動物出沒。我並不清楚貓村在成名以前是怎樣的一個貓的世外桃源,但整體而言,目前的貓村,是以披著貓的外衣的形式存在著;販售食物或紀念品的小店大部分兼賣貓飼料和逗貓小物,街頭巷尾各式貓飾品、圖案、商標;在這裡,「貓」是一種支撐,如果脫去了貓外衣,猴硐或許又會回到舊日逐漸沒落小村的狀態,但對貓而言或許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平靜悠閒,而自由自在的生活了。趕在天色全暗之前,我們搭車離去,瑞芳、四腳亭、暖暖、八堵、七堵、百福、五堵、汐止、汐科、南港、松山而後回到台北,我們換去一身輕裝,再次回到日常生活的軌道之中。◆